“上级拨付的危房改造资金是6户每户12000元,而村里实际兑付时却变成了9户每户8000元,资金是专款专用的,怎么会凭空多出3户?”在今年的一次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检查中,江苏省宝应经济开发区纪工委发现,大陆村疑似存在变相截留危房改造资金问题。
多出的3户到底是什么人,与村干部之间是否有联系?带着这些疑问,检查组同志走访了这3户拿到补助的村民。
“当时村主任喊我过去签字,说是能帮我申请危房改造资金。后来又说没批下来,说话不算话,我只能去找村主任讨要,过了好长时间才将钱给我!”其中一名村民向检查人员抱怨道。
听了村民的解释,检查人员立即找到负责申报工作的村委会副主任王某了解情况。
“我们村上报的9户中只有6户被确定为危房改造补助对象,剩余的3户先后多次到村里交涉此事。为了解决矛盾,在村两委会上,我提议将原本应发放给6户的危房改造资金共计72000元平分给9户,其他村干部也没提出异议。对了,当时有会议记录,在场的人都签字确认了。”王某说。
“既然上级批准的只有6户,剩余3户不符合条件,为什么不直接告知他们原因,而是进行平均分配?这3户不会是你的亲戚朋友吧?”检查组同志追问。
王某立刻否认:“不是不是,我跟他们不是亲戚,也没有别的关系。在村里工作这么长时间,我没有拿过群众一分钱!”
“既然没关系,有什么不能直说的呢?”
“我……”王某的额头上冒出了细小的汗珠,显得非常焦急。
在检查组人员的一再追问之下,他渐渐低下了头,说出了事实真相:“其实这3户生活也挺困难的,当时,我向他们夸下海口说能申请到危房改造资金,结果不符合条件。村民找到村里来了,我想总不能让大家看自己的笑话吧,就顺水推舟,提议把资金平分了。”
“现在想想自己真是死要面子活受罪,这段时间我整天胆战心惊,这种滋味不好受。我这种处理方式,看似‘好心’,实际上损害了危房改造补助对象的利益,我愿意接受组织的处理……”王某懊悔地说道。
王某作为基层党员干部,纪法观念淡薄,竟然为了面子,弄虚作假对危房改造专项资金进行二次分配,是一起典型的形式主义、官僚主义问题。今年7月,王某被给予党内警告处分。
问题查处后,宝应开发区纪工委开展了危房改造项目专项整治,对11个村(社区)的危房改造申报对象以及资金发放情况进行“回头看”检查,着力查处弄虚作假、优亲厚友等违规违纪行为。(江苏省宝应县纪委监委 胡志成 沈国飞)